2025年9月1日晚,華東重機(8.170, 0.08, 0.99%)一紙《關于華東光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破產重整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的公告》,正式宣告其耗資80億元的跨界光伏產業嘗試徹底失敗。這場歷時兩年的轉型豪賭,最終以子公司負債超11億元、業務全面剝離的殘局收場,成為資本市場“盲目追風口”的典型警示案例。
激進擴張:80億資金砸向光伏“紅海”
2023年,華東重機開啟光伏領域激進擴張。當年3月,公司宣布投資20億元在江蘇沛縣建設10GW高效太陽能(4.790, -0.03, -0.62%)電池片生產基地;7月,追加60億元在安徽亳州規劃年產10GW N型電池片項目,兩次總計投資規模超80億元。為籌集資金,公司甚至以7億元“賤賣”旗下數控機床業務子公司潤星科技,足見其轉型決心。
然而,光伏行業也是自2023年起進入周期性寒冬。產業鏈價格持續暴跌,硅料、硅片、電池片價格深度下跌。華東重機光伏業務營收雖從2023年的0.77億元激增至2024年的2.96億元,但毛利率卻低至-15.75%,徹底淪為“業績拖累項”。
債務壓頂:破產重整揭開資金鏈裂痕
光伏業務的潰敗直接引發債務危機。2025年4月23日,江蘇省沛縣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對華東光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經評估,徐州光能資產合計5.11億元,截至2025年8月28日的申報債權金額共計7.88億元,初步確認債權金額為6.08億元。徐州光能的債務問題遠比表面數字復雜。其母公司無錫華東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樣面臨破產重整,無財產擔保債權總額為3.55億元。兩家公司合計債權總額高達11.3億元。
資金鏈斷裂的連鎖反應迅速顯現:2025年上半年,華東重機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1.89億元,同比下滑169.92%,較去年同期由正轉負。更令人質疑的是,在芯片業務急需資金投入的關鍵期,公司卻大量購買銀行理財,交易性金融資產同比激增86.36%至2.93億元。
轉型迷途:從“機床”到“芯片”的輪回困境
華東重機的困境并非個例,而是其長期“跨界依賴癥”的延續。自2016年以來,公司四次啟動轉型:2016年擬14.7億元收購影視公司失敗;2017年斥資29.5億元收購的數控機床業務,在業績承諾期后“變臉”,最終于2024年以“白菜價”剝離;此次光伏敗局后,公司又轉向GPU芯片領域,2024年溢價近70倍收購銳信圖芯,但華東重機該業務板塊2025年上半年營收僅12.4萬元,且處于凈利潤虧損狀態。
未來出路:回歸主業能否“止血”重生?
剝離光伏業務后,華東重機重新聚焦集裝箱裝卸設備主業。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實現營收3.62億元,占比99.4%,毛利率26.17%,成為唯一“現金牛”。然而,傳統裝備制造賽道增長有限,公司能否在芯片領域突破技術壁壘、在光伏行業出清周期后尋找并購機會,仍是未知數。
隨著光伏行業進入“產能出清+政策約束”新階段,這場80億豪賭的落幕,或許只是資本市場理性回歸的起點。新浪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發至郵箱769209918@qq.com,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內容咨詢及合作:769209918;769209918@qq.com。
|